|
110配线架是什么 |
| | |
110配线架作为综合布线系统的核心产品,起着传输信号的灵活转接、灵活分配以及综合统一管理的作用,又因为综合布线系统的最大特性就是利用同一接口和同一种传输介质,让各种不同信息在上面传输,而这一特性的实现主要通过连接不同信息的配线架之间的跳接来完成的.下面介绍几种常用的配线架以及在实际应用中它们之间的合理搭配.
八十年代末,综合布线系统刚进入中国,当时信息传输速率很低,布线系统只有三类(16MHz)产品,配线系统主要采用110鱼骨架式配线架,主要分为50对,100对,300对,900对壁挂式几种,而且从主设备间的主配线架到各分配线间的分配线架,无论连接主干还是连接水平线缆,全部采用此种配线架.110鱼骨架式配线架的优点是体积小,密度高,价格便宜,主要与25/50/100对大对数线缆配套使用;其缺点是线缆端接较麻烦,一次性端接不宜更改,无屏蔽产品,端接工具较昂贵,维护管理升级不方便。
随着网络传输速率的不断提高,布线系统出现了五类(100MHz)产品,网络接口也逐渐向RJ45统一,用于端接传输数据线缆的配线架采用19英寸RJ45口110配线架,此种配线架背面进线采用110端接方式,正面全部为RJ45口用于跳接配线,它主要分为24口,36口,48口,96口几种,全部为19英寸机架/机柜式安装,其优点是体积小,密度高,端接较简单且可以重复端接,
主要用于4对双绞线的端接,有屏蔽产品;其缺点是由于进线线缆在配线架背面端接,而出线的跳接管理在配线架正面完成,所以维护管理较麻烦; 由于端口相对固定, 无论要管理的 桌面信息口数多少,必须按24和36的端口倍数来配置,造成了配线端口的空置和浪费,也不灵活; 另外价格相对110鱼骨架式配线架较贵.
今天网络技术和传输速率的高速发展,千兆/万兆以太网技术的涌现,超五类(100MHz),六类(250MHz)布线系统的推出,另外使用者对网络系统的应用提出多种需求,如内网(屏蔽),外网(非屏蔽),语音,光纤到桌面等,面对较多功能 信息端口的灵活管理,对配线系统的多元化,灵活性,可扩展等性能提出了更高要求,象施耐德电气等一些布线厂商推出的多媒体配线架,适应了现代网络通信应用对配线系统的要求. 此种配线架摒弃了以往固定RJ45口式 110配线架 端口固定无法更改的弱点,它本身为标准19英寸宽1U高的空配线板,
在其上可以任意配置超五类,六类,七类,语音,光纤和屏蔽/非屏蔽布线产品,1U 高 最多可以配置24个数据铜缆或光纤端口以及48个语音端口,充分体现了配线的多元化和灵活性,对升级和扩展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由于其采用独立模块化配 置,配线架上的每一个端口与桌面的信息端口一一对应,所以在配置配线架时无需按24或36的端口倍数来配置,从而也不会造成配线端口的空置和浪费; 另外此种配线架的安装,维护,管理都在正面操作,大大简化了操作程序; 可以 同时在同一配线板上配置屏蔽和非屏蔽系统,是它区别于老式配线架的另一大特色.
目前语音通信也在发生的巨大的变革,通常大家熟知的模拟电话系统正在逐渐被新的数字通信系统所淘汰,如最新的VoIP技术等,另外一些四芯电话的普及,也使语音配线系统发生了变化. 以施耐德电气为首的部分布线厂商相继推出 了RJ45口的IDC语音配线架,其背面采用IDC方式端接语音多对数线缆,
前面采用RJ45口来进行配线管理,相对 110鱼骨配线架,它具有端接简便,可重复端 接,安装维护成本低,RJ45口配线简单快速,配线架整体外观整洁的优势.
对于以上介绍的几种常用配线架,在实际应用中也经常存在如何正确搭配的问题,下面介绍两种在分配线间配线架之间的搭配方法:
一 110配线架的搭配 鉴于综合布线系统的最大特性就是利用同一接口和同一种传输介质,让各种不同信息在上面传输,同时利用配线跳接方式,来灵活控制每个桌面信息点的应用功能,所以用于端接来自所有桌面信息点水平双绞线的配线架,应采用RJ45口110配线架(如上图),而用于端接来自电话主机房的多对数语音线缆,采用相应对数的110鱼骨配线架即可(如上图),通过跳线与RJ45口110配线架跳接实现语音的连通,数据光纤主干通过光纤配线箱,再通过网络交换机将一路高速光信号转换成多路数据信号,通过标准RJ45跳线与RJ45口110配线架跳接实现桌面信息点连网的需求.
二 多媒体与IDC配线架的搭配 多媒体的配线架在配线间内的连接原理与110配线系统相同,不同之处主要在于多媒体配线架可以在一个配线板上完成几个不同种类110配线架相互搭配所完成的功能,更灵活,更方便,更可靠. 另外,目前有些布线厂商推出的电子配线系统,由于本身造价成本太高,施工安装复杂,跳线管理局限性大,安装维护管理成本高等诸多不便因素的影响,此种配线系统的推广有待商榷. 总之,随着通信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综合布 线系统中的配线架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使其在满足信息带宽要求的前提下,更加适应通信网络系统应用和管理便捷,灵活,可靠的需求。 | | 更新时间:2010-08-11 09:05:03 | |
|
|
|